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范式,旨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其他各门课程共同发力的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多年以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学者深入研究分析以及大量高校的实践探索下,课程思政已经从一个基本概念转变为通行的为教育部门普遍实施的教育方式。
理工科的教育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对象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贡献不言而喻,但由于其学科特点,在理工科教育教学中实行课程思政存在客观困难,如:授课特点带来的困难、学生思维惯性带来的困难、教师的思政素养带来的困难、教材本身带来的困难、理工科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来的困难等。
针对上述问题,课程思政在教育引导方式上应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政治的有关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学生走出校门会奋战在各行各业的一线。因此,在课程思政中,结合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特点,应着力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扭转部分学生错误的思想意识,把好他们走上社会的最后一关,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和人生目标。
(二)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修养
在理工科教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在追求问题答案、科学真理中引导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让他们掌握方法论的同时塑造刻苦钻研的品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要注重在教学中由基本的理论分析上升至价值追求,在实际操作和实验中形成对科学精神的自发向往。
(三)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思政水平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思政能力,既让他们更好地教化学生,又促使他们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发声。
(四)促进理工科转变教育模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高水平人员外流的报道屡见不鲜,而理工科也因其学科特点往往成为这一情况频现的“重灾区”,因此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转变需求迫切。事实上,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过程中,也要同步实现理工科的教育模式转变,要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中更多地注入具有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内容,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注重思想层面的思考,将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把本来的“硬核”理工专业课变为“有血有肉”的充满温度的课程,进而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情感共鸣、文化素养等。
(五)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职理工科教学应挖掘理工科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性内容,通过分析不同的课程内容,寻找与思政元素的无缝结合点。例如,多增加介绍科学家的内容,通过他们的事迹帮助学生跳出专业课程内容思考思政问题;或者恰当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案例背后蕴含的思政内涵,突出案例的育人价值。